• 山东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山东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祝德)
  • 2024-06-15

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及地质灾害类型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本书所指的地质灾害种类主要是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根据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或环境造成明显破坏的速度,通常将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称为突发性地质灾害,将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称为缓变性地质灾害。

常见的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地震、地面塌陷与地面沉降、地裂缝、沙漠化、水土流失、煤田地下火灾、水体污染.此外,还有滑坡、泥石流、冻胀、冰融、盐渍化、浸没、海水倒灌、冲刷、沼泽化、淤积、崩塌、热害等.地质构造是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地面塌陷愈来愈突出,影响城市建设 城市地下水超采,产生许多区域性地下水降落漏斗。地下水的局部污染较严重,影响城市供水安全。活动断裂与地震威胁城市安全。沿海城市海水人侵、海岸侵蚀与淤积问题。

北京平原区地下水动态监测

1、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自2003年开始组织实施“典型地区地下水监测预报”项目,该项目由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院参加,选择了北京平原区、新疆乌鲁木齐河流域、山东济南岩溶泉域3个示范区进行地下水动态监测示范。本节选取北京平原区地下水监测工作作为实例。

2、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动态监测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目前,地下水水位监测覆盖面积6528km2,监测点总数580个(含国家级40个、市级540个,其中,专门监测点180个)。监测方法为自动和人工监测相结合(自动监测点145个、人工监测点435个)。监测频率为自动监测孔每孔每天监测1次,人工监测孔每月进行6次监测。

3、潜水埋藏深度因地而异。在山前和洪积扇的顶部地区,潜水埋藏深度大,含水层单一,透水性强,水力坡度大,径流条件好,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区。在冲洪积扇中下部广大平原地区,含水层透水性差,径流条件不好,潜水以垂直运动为主,主要消耗于蒸发。潜水埋藏深度浅。

4、地下水式地源热泵系统监测站是以北京市地质大厦地下水式地源热泵项目为依托,该项目作为北京市地下水动态监测站,位于永定河冲洪积扇中上部,属于地下水式地源热泵系统较适宜区,其地层结构、水文地质条件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山东省的地质环境监测机构由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隶属山东省国土资源厅)、10个市级监测站(其中,3个隶属省总站,7个隶属市国土资源局)组成,从业人员共计16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19人(高级职称者50人,中级职称者40人,初级职称者29人),其他人员43人(见表)。

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济南市浆水泉路15号 液体矿产勘查甲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甲级。401 山东省地质科学实验研究院 济南市历山路52号 固体矿产勘查甲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甲级;地质实验测试甲级。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山东省气象局,济南市国土资源局,山东省气象台,山东省气象信息服务中心,山东省国土测绘院,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山东省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自2003年开始组织实施“典型地区地下水监测预报”项目,该项目由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院参加,选择了北京平原区、新疆乌鲁木齐河流域、山东济南岩溶泉域3个示范区进行地下水动态监测示范。本节选取北京平原区地下水监测工作作为实例。

浅论环境地质条件对济南市东部产业带建设的影响与防治对策

增加地质环境的容量,改善环境质量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地质环境的质量和容量。所谓地质容量,即环境的最大负荷。由于容量是有限的,所以在建设过程中不能忽视环境的容量而盲目地开发,如果没有对环境容量加以考虑,势必会导致各种地质问题,因此,要在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各种城市建设活动。

但应考虑对地质地貌景观的影响;中部位于山前冲洪积平原与黄河冲积平原接触地带,适宜建设多层建筑,可采用天然地基片筏基础,高层建筑可采用桩基础;北部位于黄河以北地区,适宜建设多层建筑,可采用天然地基片筏基础或复合地基,不宜建设高层建筑。

深入传播生态地质环境保护意义及科研价值,在全社会树立保护地质环境的忧患意识,把加强环保意识纳入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范畴,提高人民群众环保的自觉性,使人民群众都关心参与和监督生态地质环境的保护工作,这是搞好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的力量源泉和根本保障。

环渤海地区重点地段环境地质调查及脆弱性评价

1、初步完成环渤海地区重点地段环境地质调查及脆弱性评价。

2、完成1∶5万环境地质调查6777平方千米,1∶25万环境地质调查4万平方千米。重要经济区环境地质调查启动。

3、为了提高监测精度和服务功能,在中国地质调查局支持下,依托“环渤海湾重点地区环境地质调查及脆弱性评价”项目,对秦皇岛海平面观测系统进行改造升级,建成了自动监测与远程传输系统。2004年9月,该系统开始安装调试,2004年11月按《海滨观测规范》GB/T14914—1994开始试运行,至2005年11月,连续工作一年后,开始正式运行。

4、面向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地质环境工作应将地球关键带作为重点靶区开展基础地质和水工环地质综合调查,建立近地表圈层三维地质框架;同时,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小流域建设关键带观测站,为地质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搭建一个开放平台。

5、目前正在主持中国地质调查局环渤海海岸带重点地区地质环境变化与脆弱性评价中的海岸带地质专题,以及国家908专项的天津市海岸带调查、河北省国土资源厅的黄骅港现代淤积危害调查、天津市科委的天津市海岸带环境分析等课题。近年来,研究区已从沿海低地、潮间带扩展至浅海区。